隨著商務部宣布跨境新政過渡期延續到2017年底,政策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跨境電商各大平臺仍然需要在寶貴的緩沖期內針對供應鏈、服務、體驗等環節建立更高的競爭壁壘,同時對于市場趨勢需要有敏感的嗅覺和更靈活準確的策略,來讓自己保持競爭優勢。
洋碼頭創始人兼CEO曾碧波認為,跨境電商“由亂而治”,未來競爭焦點將回歸本質——服務和體驗。
今年來,各大跨境電商紛紛加強對海外供應鏈的建設。和自身業務相協調的供應鏈形式更能適應消費者多元化、碎片化的消費需求,成為跨境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自營類跨境電商波羅蜜的CEO張振棟向媒體表示,目前絕大多數跨境電商采取的是中央集采方式,也就是采購團隊在中國內地,通過要求一些中間商把貨物運入保稅區或者海外比如香港地區的直郵倉的方式,來采購熱門商品。這樣的做法,好處是方便,集貨比較快,而且可以要求賬期,對企業的現金流有很大好處。但是壞處也很明顯,貨源無法百分百掌控。
張振棟表示,即使是已經進入保稅區的商品,也未必能保證商品的來源一定是正常和百分之百的正品。保稅區對商品進行的是抽檢工作,及時有溯源管理,大多也只能追溯到商品來源于海外,并不能保證其屬于百分百的正品。
毫無疑問,哪個企業能改善這方面的體驗,就一定能獲得更多地消費者,極大提高消費粘度。
針對國家政策的應變問題。張振棟認為,目前國家的政策還不是非常地穩定,各地的海關和商檢,對總局的政策的解讀也略有不同。所以各大跨境電商企業也都在各地進行著重復的建倉和進貨的工作。這里面也存在著極大的機會和商機。誰能更早完成平衡度更高的布局,誰就能發展得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