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的價值本質是系統管理,要做好這項系統管理必須要有正確的認知。只有真正做好的系統管理,才能把“鏈”的價值發揮出來,甚至能成為品牌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注:普及一下如何正確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力并不是專項能力,而是一項系統能力。比如像“華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淺層認為是它們的研發能力,具體體現就是在專利成果上。核心競爭力是獨有的能力,這個獨有性就是說“華為”公司的任何一項研發專利被對手拿過去都是沒有實質意義的,因為僅是一項專利,就像一項能力;而真正的能力是整個專利體系,是體系能力。“華為”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是具備整個專利體系研發的研發體系,這個東西別人怎么學?因為專利體系是完整的對未來的思考,是一層一層建立起來的,研發體系只不過去實現的手段而已!有趣的是,每每吃瓜媒體盲目報道后,很多企業以為只要建立研發部門、只要投入研發資金,就一定能建立起像“華為”公司那樣的核心競爭力,簡直就是癡人說夢!
就像上面“華為”公司的案例,核心競爭力當然“誘人”,每個企業老板都想建立。可是要真正建立所謂的核心競爭力是一定要把底層的功底打扎實,否則就是空話說說。供應鏈管理的價值顯現就在“鏈”字上做文章。
A、系統集成的能力
很多人肯定以為IT技術是“鏈”的核心,其實錯了。IT解決的技術本身,是把需求轉化成技術表現的“手法”。品牌公司需要將IT技術運用到整個產業鏈上的每個合作伙伴,解決從品牌公司內部發出需求、前至生產采購后至市場銷售,讓每一件產品都在“系統”的控制下完成銷售使命。
從ERP開始,將生產端的進度追蹤,構建以商品企劃為核心的資源管理系統;從BI開始,將銷售端的進銷存數據進行系統追蹤;
從CRM開始,將最終用戶的數據進行系統管理。
所以,品牌公司需要做的就是對IT系統的集成。
B、大數據算法的能力
這個才是“鏈”的核心。所謂的大數據算法,其實解決的是從數據采集到使用的完整過程。在數據采集階段,不僅要保證數據錄入的準確性;更要保證數據錄入的及時性。品牌經營,每天都會產生大量的數據,無論是生產進度的數據、還是物流分發的數據、或是銷售數據,都是海量的數據。基礎數據的錯誤、錄入延時會導致后面的數據管理失去意義。
大數據算法后的應用,體現在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體現在產品開發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把數據邏輯體系建立起來。以商品企劃為核心,通過精密的計算形成產品計劃(未來我們會在“干貨”模塊中發布產品計劃的計算邏輯文章,敬請期待)。形成產品計劃后形成訂貨清單,分發至所有合作的供應商,最后再通過IT技術集成進行深度管理。
第二個階段體現在產品銷售階段,在這個階段要把進、銷、存數據管理邏輯建立起來。還是以商品企劃為核心,按照產品的分配原則把進銷存數據進行深度的挖掘與管理,形成時效性更強的數據決策與指揮體系。
注:在品牌公司的實踐中,雖然擁有大量的真實數據,但是大部分數據都是屬于無效數據,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在“天災人禍”的背景下產生的。主要指國內品牌公司在經營管理層面做得極其不夠到位,致使貨品資源與店鋪資源不能發揮最大化的協同價值,非常可惜。這或許是中國服裝行業在具體經營過程中最大的痛點之一了。
所以,擁有數據并沒有多少價值,對數據的“算法”才是真正的價值所在。
C、物流能力
國內服裝品牌對物流能力的理解過于簡單。物流能力和供應鏈能力完全就是兩碼事,供應鏈解決的是精準的產品生產,而物流則是解決高效的產品送達。中國企業真正看懂物流在企業戰略中的重要性的好像只有阿里巴巴和京東兩家。未來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或許就是物流能力的競爭,當然更是供應鏈能力的競爭。
現代物流能力是一個系統,包含三大要素:硬件——倉庫;軟件——IT系統;和運營——大數據運算及管理的能力。
02/在上海最寒冷的上周,UNIQLO(優衣庫)不出所料的對2017春裝進行A類店全面上市,你怎么辦?
2016年冬天最后一波冷空氣來得太晚,不過還是來了,也徹底的摧毀了一些關于暖冬與冷冬預言者的預言。
到17年1月中旬才“降臨”的冷空氣,對在中國市場經營的服裝品牌而言幾乎是“悲、喜”兩重天。
“喜”的當然是本土品牌們,終于降溫了,該好好賣賣冬裝了;“悲”的當然是外資品牌們,17春裝以上,該怎么賣嘛?
相信,明白人肯定看明白這個“悲與喜”到底是什么意思。無論別人如何?你該怎么辦?
1)及時把店鋪分類管理做到位。16冬裝當然要賣掉,要利用春節前僅有的一周多時間和大降溫,加大力氣做好冬裝的最后清倉處理,賣的越多越好!
2)針對A類店鋪,要大力做好17春裝新品的上市出新工作。無論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市場,還是內地的一個縣城,都存在既有消費能力又有消費意愿的“實力派”消費者,量多量少需要培育。集中做好A類店的新品上市就是對這類消費市場的培育,這類消費市場唯一的特征就是能貢獻最高毛利率生意!
還不行動嗎?!
3)體感與營銷本身就是兩回事。國外品牌最大的差異就是在做營銷,沒有跟著“體感”再走,因為一年52周都有明確的產品銷售周期的對應。就像這幾天雖然是上海最冷的時期,17春裝如約而上。
在2016年11月8日“本周頭條”里,當時處于秋冬過渡;現在處于冬春過渡。舉個例子:冬春過渡時,在A類店鋪的商品陳列上就是要“模擬”氣溫上升5-8度味道,這樣就會有效解決體感與營銷的差別了。
注:據不完全了解,部分品牌感性到如下程度,會根據每天氣溫的變化來調整店鋪的陳列,就像這幾天上海的溫度很低,就把厚厚的冬裝堆積滿滿的陳列“熱”賣;如果升溫了,再把春裝陳列出來。不知道他們是如何考慮銷售周期與商品之間的匹配的;不知道當初在訂貨時,是根據每天氣溫的變化來計算銷售貨品的量還是根據銷售周期考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