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品B2B這個詞,近半年似乎遇到了冷空氣。
身邊很多B2B平臺活不下去的很多,我估計到年底,還會死一批。
這是個好事,符合達爾文的進化論。我聽行業前輩說過營銷專家金煥民老師的金句:該死死(大意)!深以為然。
正好本次重慶要開快消品B2B大會,趁著這股東風,我要談一談快消品B2B。
近半年來,隨著很多友商公布的融資額度動則3個億,7個億,11個億的,讓大家似乎感覺到了B2B的中場,再看近2個月以來,隨著京東新通路的發力和阿里零售通的調整,和一些B2B撮合平臺,SAAS軟件公司的退出,讓大家似乎感覺到了B2B的終場。
大家不禁要發出疑問,目前快消品B2B這個賽道還存在嗎?快消品B2B已經完全成熟了嗎?
我的回答是,遠遠沒有!
我的判斷是,目前快消品還處于童年期!
我基本同意不惑創投李祝捷文章中的觀點,有興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他這篇《B2B創業還在童年時代 很多機構持續下注和批量掃貨》的文章。里面一些數據很值得參考,譬如說從美股上市的B2B在部分行業能占到30%,而國內目前的B2B連1%份額都不到。如果說B2C兩三年可以干翻一票公司,最終一家獨大。而快消品B2B這個賽道因為小b終端場景的復雜性,上游巨無霸廠家的全渠道掌控能力,一定會允許兩三家全國性平臺和數十家地方性平臺共存的局面。
舉幾個例子:
? 伊利,紅牛,箭牌,康師傅等這樣的企業允許自己命脈在一家平臺/渠道里面嗎?命脈所在,肯定不會。
? 全國性平臺商品會合適局部某個區域的小B端嗎?快消品不同品類的大長尾是存在的,而每個小B端的SKU是有限的,一個平臺的數據并不表示該SKU就是這兒渠道的暢銷品,從國內國外做的比較好的供應鏈公司來看,這個矛盾的解決一定是依賴于最熟悉這個渠道場景下的平臺來提供。網紅商品不一定全國線下渠道暢銷,把線上暢銷品用所謂大數據匹配到線下終端門店,也許是個坑。
? 目前的玩法是最終的嗎?目前大家都還停留在該PK供應鏈效率上面,還沒有到協同處理行業價值鏈效率上面,廠家都開始了參與,可是從深度分銷到系統分銷的很多路徑,方法 ,協同還需要迭代和升級。否者,一個廠家動測幾百億的銷量的亂局,他怎么敢?
? 目前小b端用戶變化了嗎?至少在2017年,我沒有等待太多的85后,90后做超市老板.這個變化的過程,至少還有5年-10年.這個事情是急不得的,你只能等.譬如本次阿里發布的杭州的維軍超市,要不是黃老板的兒子畢業了,他是不想去改變的。
? 經銷商在被動改變嗎?沒有!從趙波的新經銷的數據來說,很多地方的經銷商都在抱團發展,也在做B2B電商平臺,做的好的,一個平臺也開始了一個億,3個億元,6個億元的在發展.這也是一直抵抗全國性平臺的力量。
所以,我的判斷是,熬是這一階段區域性平臺的基本戰略,這個窗口期仍然存在。大家反復打磨模式,粘性,可復制性,可擴張性,最終成為一方諸侯。
要考慮到資本不在你怎么盈利的問題,要考慮如何給上下游創造價值的問題。真正深入一線,給出解決方案,而不是坐而論道,充滿空想。時間會給踐行者勝利的果實!我想這個也符合精益創業的原則。
熬是一種戰略的判定,也是給那些幻想通過燒錢帶來用戶數量,獲得用戶流量的同行的一個“功守道”。不可否認,便利店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線上紅利變成黑洞時的汪汪泉水,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入口。但是,要看你拿這個流量來做什么用,畢竟便利店是有場景的,是有圈層的。要想好來燒,在沒有想好之前,就想靠燒錢,中國那么大,你燒燒2-3年看看。還在不在我就不知道了,關鍵是這個沒有用戶忠誠。這個道理和邏輯,我已經看過5家公司銷聲匿跡了。
對標美國的B2B行業發展空間,發展階段。國外達到30%,國內不到1%的數據,作為快消行業從業15年的老兵,我的結論是,當我們探討快消品B2B的時候,要回到本源,思考這個究竟是一個什么鬼?
我的結論是:這里是新的渠道模式與傳統渠道模式的較量,而不是B2B友商之間的較量。
1.是新的渠道模式與傳統渠道模式的較量
我認為,快消品B2B是在重構流通市場,重構D(設計),F(生產與傳播),B(分銷平臺),F(零售商),C(消費者)這五個供應鏈角色,重構分工,重構職能,重構流程,重構機制。所以,這里面是新舊渠道模式的較量。在這以較量過程中,廠方的需求,經銷商的需求,終端的需求,消費者的需求,誰有高效率的解決方案,誰最終勝出!而不是割裂的處理!
2.不是B2B友商之間的較量!
要感謝同行教育市場! 要感謝京東,阿里巴巴的進場!當然,也要感謝我們自己,譬如新高橋,我們用B2B電商平臺+加盟便利店這個方式初步跑上了路,我們這3年來一直在堅持并努力前行,夯實自己的基礎,確保將來能迅速復制.當然,還要感謝類似于新經銷這樣的平臺,讓從業者交流多多,善莫大焉。
所以,以我們目前看到和觀測到平臺的數據,發展階段,大家還處于春秋時代。從2014到2017,這是一個耳畔多有好消息的快消品B2B春秋時代,2017年即將過去了,估計很多人會懷念它。
2018年,將是快消品B2B戰國時代元年,我們都生逢其時。中國式營銷旗手,著名B端電商與新營銷專家劉春雄教授曾經私下開玩笑說,全國B2B看湖南,湖南B2B看新高橋。為什么這么說,不是說新高橋做的好,而是長沙具有就有20-30多家B2B平臺在競爭(新經銷數據),競爭太激勵了!再從另外一個城市便利店增速排名的數據來看,長沙排全國第四名,我想,這就是包括新高橋和友商在一起努力的結果吧。
所以,再次感謝同行教育市場!為湖南市場所有同行手工點贊,老鐵,666!
3.將沒有撮合和直營之分,大家都是抄
誰也不要鄙視誰,誰也不要耽擱誰,3年時間已經證明了,不要繼續扯淡,流量給了撮合的先行者,那就加上直營。流量給了直營的先行者,那就開放撮合。模式不重要,客戶體驗最重要,客戶價值最大化最重要。
當新高橋從2014年提出的B2B電商平臺+城市便利店加盟這一首倡模式時,今年京東開了1000多家便利店,阿里也開始搞天貓小店了。當然,這些都會鞭策和激勵我們在10000+店的基礎上更加要加快奔跑,我們沒有超級爸爸,只有超級行動,野蠻生長。
1水域足夠大
中國為什么會有機會,因為足夠大!足夠寬!足夠深!
隨便一個省,都有6000萬到一個億的人口,做一個區域性的平臺,搞3-4個省份,就可以覆蓋2-3億人口。中國超過6000萬人口的省市至少有10家以上!
以新高橋為例,目前新高橋平臺注冊用戶50000+,旗下“快樂惠”“新高橋”加盟店10000+以上,才覆蓋12個城市,一個省份都不到,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覆蓋到5個省份,平臺注冊用戶達到50萬,加盟店突破10萬家的時候,在區域市場應該也可以活的很好。
高筑墻,廣納糧,緩稱王。這是目前區域性平臺的基本運營策略。
2.國家政策扶持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 》。這是國務院首次就供應鏈創新發展出臺指導性文件,將對提升我國供應鏈發展水平發揮重要作用。我相信,這個文件將是對所有做快消品B2B平臺的利好。
引用三段如下:
近年來,隨著社會分工細化、信息技術進步,我國供應鏈發展已進入與互聯網、物聯網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成為產業及經濟的新型組織形態。“這份指導意見對我國供應鏈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副司長鄭書偉說。
據了解,此次出臺的意見不僅明確了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思想,而且設定了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形成一批適合我國國情的供應鏈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基本形成覆蓋我國重點產業的智慧供應鏈體系,培育100家左右的全球供應鏈領先企業,中國成為全球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重要中心。
“高效的供應鏈,可以給老百姓帶來更多的成本降低和生活便利。”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張威表示,從國家的角度來看,一國的供應鏈水平影響著其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
3.批發市場紅利
各地都有批發大市場,雖然在電商等渠道的沖擊下,但還是很有生命力的。
大批的大團客戶,不習慣用手機的超市用戶,邊遠的縣城鄉鎮用戶,這三類用戶都是批市的流量。
舉例:新高橋為什么叫做新高橋呢,因為我們本地有全國排名第三的老高橋,老高橋一年的吞吐量就有好幾十個億。但老批發市場有什么痛點呢,假貨多,選品難,運輸難,耗時間,太辛苦。所以,新高橋就誕生了。
我相信這句話對全國各地有批發市場的區域也成立。
4.便利店紅利
在日本,達到21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在香港,臺灣,美國,達到2300人就有一家便利店
在北上廣深,人均多少有一家便利店?
在各個區域當地,我們能做出改變嗎?
舉例:
譬如新高橋在長沙,在高德地圖提供的1.2萬家便利店中擁有6000+家“快樂惠”便利店,如今我們才可以笑言烽火因“快樂惠速度”而起。
你也可以!這就是時代留給我們的機會!
綜上所述,區域做夠寬廣大,國家也有政策支持,當地還可以做舊城改造,新城建設,這就是快消品B2B的區域平臺機會。你在這個機會點上,拼命長大自己,未來才有想象的空間。
5.搞笑一下:互聯網圈湖南人的梗
新高橋CEO老唐曾經在內部開玩笑,說半個互聯網圈都是湖南人(陌陌的唐巖,58的姚勁波,微信的張小龍,IDG的熊曉鴿等),下一輪B2B該輪到新高橋了吧.當然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調侃,本質上,是我們講的做快消品B2B的心理準備:吃的苦,霸得蠻,耐得煩。
流通行業的重構的準備,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著技術就可以做大的,不是有錢爸爸就搞得定的,不是隨便全國性擴張就玩的轉的。玩倉儲物流的苦,商品力打造的霸蠻耐煩,攻城略地的坑和時間,廠商端認知的協同,都需要時機。
用上面幾段話來結尾,論證來時機的重要性。這個你我都缺,夢想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