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奎光于2007年加入IDG資本,現任IDG資本合伙人。他側重大數據、云計算、企業服務和新興技術等領域的投資,長期關注中國to B市場的科技公司。
牛奎光任職的IDG資本是首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投資機構,他們是中國市場中關注“科技賦能”趨勢并展開相關投資布局的先行者。除了百度、騰訊、搜狐、攜程等知名互聯網企業,IDG資本在硬科技領域也案例頗豐,包括商湯科技、Rokid、紛享銷客、金山云、同盾科技、誠邁科技、銅板街、找鋼網、蔚來汽車、小鵬汽車、ZOOX、博雅緝因、CASI制藥等。
在11月4日的甲子引力大會上,牛奎光分享了對未來十年中國硬科技投資機會的洞察,他的演講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內容:
1.從調整生產關系到突破生產力:為什么未來十年是科技創業和投資的好時機?
2.中國市場進行硬科技創投的5個優勢
3.可能孕育“世界級公司”的6個熱點領域
4.為什么中國可能出現世界最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
未來十年中國硬科技投資機會
主講人: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
各位下午好!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參加這個科技和to B的盛會。科技這兩個字意味著什么呢?我們統計了一下香港、美國兩地資本市場的市值情況,發現,在市值前100的公司里,信息技術企業的數量從2015年的17家增加到2018年的25家;從市值占比來說,從當年的25%增加到了目前的近40%。這兩個數據說明:不論是事實的影響力,還是大家對他們價值的認同度,科技企業都已發展到了一個不可忽視和必須配置的程度。
美國/香港市值Top100公司行業分布(按個數)
在市值前100的公司里,信息技術企業的數量從2010年的13家增加到2018年的25家。
美國/香港市值Top100公司行業分布(按市值)
在市值前100的公司里,信息技術企業的市值從2010年的15.1%增長到2018年的39.8%。
*來源:Wind資訊及Bloomberg
我們再來看一下過去20年快速發展的互聯網的情況。在美國,從2016年開始,to C的增量變化已經非常小了。
有幾個指標值得關注:一個是每天使用時長基本不再增長。我們中國人大概每天在手機上花四個小時,而美國人大概三個小時不到;在過去的一個月內,有51%的美國用戶不再下載新的app,Top10之外的app加起來只能占到用戶4%的時間,這些都說明頭部公司的壟斷已變得越來越明顯。
美國用戶在移動端的每日使用時長
*來源:comeScore的《State of Digital, TV, and IoT 2017》
中國的情況與之類似,每天上網時間到了四小時之后,就很難再往上突破。然而中國有一個有意思的特殊現象——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興起,還是占據了很大的用戶時長。但盡管如此,中國前五家公司占據的用戶使用時長也已達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上漲空間非常有限,可見用戶的紅利正在逐步消失。
*來源:數據取自Questmobile, Android和IOS系統中的APP單月使用總時長統計。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互聯網?我認為互聯網更多改變的是生產關系。他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讓交易變得越來越便宜。從某種程度上講,過去社會資源的分配方法不如現在有了新技術之后的分配方法合理,這個事情(改變資源分配方式)上,互聯網起到的積極作用巨大,而且非常迅速。這樣的企業,平臺化特征明顯,而且一兩家公司對于整個社會來講已經足夠了。
但接下來的問題是你需要有資源去分配,而這些被分配的資源是怎么來的?我們國家倡導供給側改革。現在中國的人均生產效率大概是美國的四分之一,如果我們的人均生產效率上不來,我們的綜合國力就很難上一個臺階。因為這才是決定著一個國家能否真正創造價值的根本。
所以我們看到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提出要把科技、供給側改革作為明確目標,從高速度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發展新動能里最重要的是新興產業集群中的智能產業,醫療、集成電路、5代通訊、飛機發動機、新能源、工業互聯網、新材料,這些都是科技驅動的進步。所以從科技企業的發展和投資機會來看,未來10年無疑是非常好的時機。社會發展也是這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當生產關系變革到了一定程度后,就需要在生產力上突破。
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從十年前常被人形容的“C2C”(copy to China),意思是看美國有什么好東西,好模式,我們就抄到中國來,發展到了今天在很多領域都自生出了領先于世界的公司、技術和商業模式。
我記得早些年,IDG資本投資的360率先把殺毒用免費方式來做。之后,用殺毒推自己的瀏覽器,再用瀏覽器去推搜索,從而完成了一個商業模式的轉變。再來看今天,我們的物流之前很落后,但我們的送餐業務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相關的電商、移動支付,這些都是世界領先的。所以在這些基礎條件成熟之后,中國有能力去孕育世界領先的公司。
我們看到中國具備5個優勢。
第一是基礎設施的優勢。以拼多多為例。之前淘寶有5億用戶,微信有10億用戶,剩下的5億用戶第一次要買東西時在哪兒?我們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熟,每個人的信息,包括支付都可以被電子化,因此市場就有能力去迅速催生一個三年內估值漲到200億美金的公司。這是我們巨大的基礎設施優勢。
第二是中心化資源分配的優勢。比如現在很熱的自動駕駛,我們可能與美國處于差不多的起跑線上,也許稍微落后一點,但是差不多。這個領域我們可能的優勢是什么?比如在自動駕駛的過程中,如果你要去識別一個路口信號或者路邊,我們有辦法直接讓路邊告訴你這是路邊,你就不必付出很高的識別成本。我們有很多地方政府都有這樣的能力,能夠做到這樣的事,這是我們中心化資源分配的優勢。如果說技術能跟基礎設施一起演化,這就會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第三是市場空間大,迭代速度快。過去20年,互聯網里最精華的一句話是什么?是迭代,是不斷試錯。迭代周期很快,一般一、兩天,時間長些的也就一、兩個星期就可以迭代升級。我們現在約人時經常說你后天有空嗎,或者你周末有空嗎,大家并不會覺得太唐突。但反觀美國一約就約到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以后了,要是換到歐洲,很可能一約就到一個月之后了。他們的迭代周期很慢。一項技術要跟市場聯合演化,迭代周期長短特別重要,這其實是中國的一個巨大優勢。
第四是我們的歷史包袱少。我們研究了很多美國的to B企業。他們的做法是看見一個機會,找一個縫切進去,把這個縫弄完了就完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5億美金、10億美金的企業再往上走不容易。但我們的歷史包袱少。好處是什么?我們原本該分工、被建設的東西,沒有被建設。我們從一個縫切進去之后,會發現你左邊也能干,右邊也能干,所以這個公司就有更多機會做大。除了當年的切入點之外,還可能把上下游的東西都做了,可能把行業里很多應該是基礎設施的東西都做了。
最后一個優勢就是全球化。我們以海康威視為例。他在中國巨大的市場上降低了自己的成本,把產品做扎實了,將研發的成本也都攤銷完,之后再去海外發展。在這個行業里,中國的前三名很可能就是世界上的前六名。從成本角度來說,它進行跨國競爭是非常容易的。所以它在海外的收入占比可能達到40%-50%。這在很多模式創新的企業里是很不容易達到的。包括IDG資本投資的科沃斯掃地機器人也是類似的情況:在一個巨大市場里充分培養自己的競爭力之后再去做全球化。這也是未來十年非常重要的機會。
剛才我講到了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結構性機會。換句話說,我們的土壤好。接下來,我們認為在這6個領域,中國最有可能孕育出世界級的公司。
第一個是5G網絡。5G網絡明年就開始試商用。我們具備高人口密度的巨大優勢,這就決定了同樣的基礎設施投入,我們可以很快收回成本;這種資源分配方式可以更快推動5G的發展。很多高帶寬、低延遲的應用可以發展得很快,因為我們每個人已經被信息化了,所以把錢掙回來的方式也很多。打個最簡單的比方,5G啟用之后,也許以后開會就不一定需要到現場了,設置一個大屏幕看,效果與真人無異,清晰度高、反應度敏銳。
第二個是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領域,中國最大的優勢是有數據。人口基數大確實能在這個行業產生結構性的競爭比較優勢。
第三是智能制造。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國家,同時也是供應鏈最豐富的地方。現在全球最領先的智能制造公司,除了“無燈生產線”之外,也在琢磨數據化,也在對外賦能。比如富士康就已經開始琢磨把一些生產制造的能力賦能給小的設計師。比如在設計一個產品之后,讓你在7天內就能擁有上萬臺、上十萬臺的生產能力。
第四個是自動駕駛,這個剛才已經講過。此外還有兩個行業也很有潛力,就是基因產業和金融科技。基因產業最核心的是整個基因圖譜的繪制,它的起步也就是十幾年前的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與世界領先的國家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這之后,基因數據就是每個國家的獨有財產了,我們的優勢是人多,實驗速度比較快。我們習慣了高速發展,也可以容忍在創新中有更多嘗試行為。但這件事完成之后,找到的相關的治療方法和藥可能是通用的,因為人類的基因差異在人種之間非常小。
金融科技也是后發優勢帶來的一個成果。因為我們沒有很多的羈絆,我們沒有支票,沒有類似的系統,所以我們的移動支付可以發展得很快。這必將推動在金融服務過程中to C應用。
在人工智能領域,為什么中國企業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領先的企業?
現在的人工智能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數據量在大大增加,尤其是視頻、圖片和語音的多媒體數據量,同時數據處理能力提升很快,成本下降得也很快,這就使得從量變引起質變,在某些領域,機器能干的事已經可以超過人了。這件事的決定因素是什么?是數據。人工智能發展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要獲得百萬量級以上的標注數據。這些數據在哪里會最便宜,最快?應該在中國。而計算能力是通用的,資本都是過剩的。
同時,中國還比較注重數理化教育,我們其實不缺在數學和理工科上的工程師。我們華人和美國人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人工智能論文的數量也差不多,當然我說的是華裔。還有我們在專利的申請數量上,也與美國相當。
總結看就是:我們數據好、不缺人,再加上身處這個迭代飛快的市場,在這種環境下磨出來的企業,它的成長速度應該是最快的,一旦能夠把成本降下來,再反向輸出國外,這種競爭力就會非常可怕。這是為什么在大數據小智能的時代,我們的人工智能企業有機會變成世界上最成功的企業。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美國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仍然做得非常好,最后很可能是一個四四二的格局,也就是說中美會平分秋色占據全球80%的頂級企業,其他市場大概只有20%的企業能分得一杯羹。
最后,我想再總結一下未來十年的投資機會,兩個關鍵詞:一個是硬科技,另一個就是全球化。硬科技是需要長期的研發投入和積累才能形成的技術,它是真正的效率驅動的供給側改革。全球化就是指在開始就是全球性競爭的行業,我們有機會借助中國的市場的眾多優勢去參與,甚至引領全球競爭和產業分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