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的浪潮中,老板們在很大程度上都寄希望于CIO領導下的IT業務,能夠幫助企業的整體戰略實現收入增長,實現乘風起而扶搖直上。在這時,企業的CIO需要扮演信息化“總設計師”的角色,需要找尋到各個細節的最優化方案。
在找尋IT信息化建設的合作商方面,CIO常遇到這樣的困惑: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是否可以找一家大科技公司,直接開發或者承建完成?在CIAPH(醫藥健康信息化聯盟)群內,CIO們就此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并給出幾點建議。
有CIO說,“之前XXM應該可以,但現在就不知道了”;但也有CIO持反對意見,“XXM不可信。有很多都是畫了好大的餅,最終不了了之”;還有CIO說,“某Z可以,只要有錢”。 一位CIO分享說,“好多年前的一家著名集團,找4大+XXM做IT規劃,然后死了”。大家分析原因有:一、找的太多了,而且四大中也有“混子”,而且很多時候四大做規劃,都是按著公司給的思路配合出一個報告而已,不是真的規劃案;二、只是咨詢公司不夠的,沒有落地能力。很多醫藥行業的信息化系統只有廠家有能力,咨詢公司只能做規劃。 這點得到大家的廣泛認同,CIO們紛紛對咨詢公司展開吐槽:“咨詢公司也是徒有虛名、草臺班子居多!實際了解行業、分析企業需求能力的不多!”“本身全靠外腦來做規劃就有問題,咨詢公司團隊之間的背景和能力差異很大”。 在這次討論中,大家還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位CIO在群里提問:“我們這來了個高大上的顧問,跟我說要跟一家大科技公司合作,說的我有點膽怯,咨詢下有用這種方式的嗎?”超哥分享了一個案例,“在地產行業有公司做過,效果還可以。但投入巨大,5年花費了差不多3億。”
與一家大科技公司合作可以借助其在橫向上積累的案例和經驗,形成“賦能能力”,能給出全面和領先的咨詢方案和整體規劃,跳開“前人之坑”,帶來一定的效率;整體的規劃來自于一家,在架構、流程、數據的統一方面,會有“先天優勢”。
有CIO表示,“如果看重以上優勢,可以與大科技公司合作的,前提是老板對IT的想法和充足的預算”。他也分享了一個在其他行業的類似嘗試:企業讓原廠商直接全部定制系統,最后成立了專門的IT公司,效果雖然可以,但是投入巨大。另一位CIO也說,“如果有大的預算,可以和大科技公司合作,如沒有充足預算,這種嘗試將會是個爛攤子。”
一位信息化總監從需求層面提出,“企業可以把需求提全,讓一個公司整包下來,不過這樣對集團性企業(多個公司)的控制比較難一些。而且一個公司做不全,肯定會分包出去。”有CIO 認為,把需求提全這個太難了,需求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對此,信息化總監補充說,“可以先讓供應商調研,然后做總體規劃和方案,然后再提一些需求”。
信息化建設的價值,是來滿足企業的生產、運營、發展中所產生的需求,用極限理論來講,最全面科學的信息化建設,可以滿足和支撐企業的全面需求。然而,這只是理論和理想層面。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行業在高速周轉和競爭中,企業發展的內因也在持續運動和調優,進而導致企業的需求無時無刻不在“新陳代謝”中。并且,有CIO提出,“大科技公司都不是行業導向的,不然客戶群太小。另外不懂行業業務做出來的系統,技術再牛業務也用不起來。”
大多數CIO認為“可以找大廠咨詢,推薦好的實施商和軟件,再利用行業內信息化建設方式向老板匯報,這樣更有說服力”。
問題進一步討論,有CIO提出,“我覺得如果很依賴系統,業務變化需要系統支撐,還是考慮自己組團隊,盡量采用開源產品開發比較好。”不過大多數CIO認為有些理想化。有位CIO表示,“醫藥公司做軟件,還是慎重吧”,不過他建議,“選個擴展性好的軟件,再招些能做擴展方案設計的,然后再找開發服務商開發落地。”
不過,也有CIO認可自主開發,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最好能從企業所能接受的IT開發模式考慮,究竟是認同csv型的管理還是敏捷管理?有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留住高級程序員?要不然,代碼和系統會越用越糟。根據熵理論,系統建設過程中,復雜度不斷增加,即便是國內最大的幾家軟件公司,在軟件工程的管理上還認為“很具有藝術性”,藥企的IT部門做開發不是不能做,關鍵要想好哪些能做、怎么做,哪些開發不需要做。”
綜述,信息化建設的場景是不同的,CIO們都在各自的戰線上,發揮智慧與靈感;信息化的實效也會結合企業的不同特性而多樣,是個不斷變化和有待證明的過程。因此,CIO們的探索從不停止,并且將會在不斷的討論和碰撞中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