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SaaS的現狀
中國的SaaS,大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功能級SaaS,一類是行業級SaaS。功能級SaaS針對企業流程的一個環節提供工具,我簡稱橫著走。比如北森就是針對HRM環節的SaaS公司,銷售易則選擇了CRM。功能級SaaS往往會跨行業,畢竟一個行業的銷售規模有限。但這也帶來了幾個問題:
1、SaaS產品的復雜度大大增加。企業管理一定是個性化的,特別是不同行業的管理風格,差異更是巨大。比如,互聯網企業強調小團隊作戰,打法比較狼性,更強調結果;制造企業則強調標準化,注重流程管控,強調執行。不一樣的管理風格必然導致差異化的管理需求,這就對SaaS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為什么北森、銷售易早早選擇建設PaaS平臺的原因。
2、很難深入理解行業深入理解行業是一個系統工程。一般來說,SaaS公司交付給客戶的價值主要包括:
適合企業的SaaS產品
專業的咨詢與使用服務
特定行業的方案與知識
這種立體的價值體系,決定了SaaS公司需要在產品、人才和資料庫三個方面不斷進行行業積累,并且需要持續性投入。這樣的投入如果集中在少數行業還較為可行,一旦涉及行業過多,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然,有人會說,在傳統軟件時代,SAP和Oracle不就有針對眾多行業的解決方案嗎?這其實有兩個關鍵問題。其一是SaaS軟件的要求遠遠大于傳統軟件。比如,傳統軟件往往不重視用戶體驗,依賴培訓進行用戶推廣。但是,具有互聯網基因的SaaS軟件則非常強調用戶體驗,因此產品設計的難度更大。同時,SaaS軟件的移動化屬性,也導致其設計難度遠大于PC時代的傳統軟件。其二是行業解決方案這件事,傳統軟件巨頭做得也不好。首先在產品方面,傳統軟件的行業化特點并不突出,交付仍然高度依賴二次開發;其次在人才方面,真正了解一線業務的實施人才流動很頻繁,傳統軟件廠商往往更喜歡挖人而不是自己辛苦培養。
3、容易被巨頭盯上企業流程的部分基礎環節,由于不涉及復雜的管理流程與協同,是比較容易實現標準化的。比如辦公協同、電子簽章等。但是這一類業務很容易被巨頭盯上。遠的不說,今年字節跳動推出的“電子牽”,能不能成氣候我們暫時不下定論,但是這至少說明了巨頭對這樣的普適性產品是有巨大興趣的。再說到行業級SaaS,其實就是深耕一個大行業,簡稱豎著走。相對于功能級SaaS,行業級SaaS在降低產品復雜度、深入行業方面都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也存在不小的問題:
1、銷售規模受限一般來說,中國企業的IT投入占銷售收入的約1%,而SaaS軟件投入則占整體IT投入的不到5%。因此,即便是一個萬億級別的行業,主流SaaS廠商仍然很難上規模。以房地產行業的明源云為例,作為一個20萬億級行業的龍頭軟件廠商,中國百強房企有99家為其客戶,2019年明源云的SaaS銷售收入也不過為5.1億,且已經連續3年虧損。
2、行業競爭激烈由于產品復雜度相對較低,新廠商更容易切入行業級SaaS。很典型的就是CEO通過關系拿到一個大企業的項目,然后就可以通過這個成功案例,尋求該行業的更多機會。
3、受行業周期影響嚴重一旦目標行業走下坡路,行業級SaaS公司的收入就會受到較大影響。比如本次疫情下,健身會所受到了較大沖擊,那么健身行業SaaS的收入必然也會受到影響。當然,單純看存在的問題,我們并不能判斷出哪一個方向更好。既然是創業,不管是橫著走還是豎著走,都必然有其無法逃避的問題。相對于看問題,我個人傾向于看機會:哪一種模式的機會更大,就更值得我們去投入。
中國SaaS創新機會
中國SaaS,既不能走傳統軟件的老路,也無法照搬國外的經驗。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需要創新的突破路徑。比如,即便在傳統軟件時代,國外企業對標準化功能的接受度也遠高于中國企業,這種差異是我們不能夠去忽略的。所謂創新,是用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所以我們得搞清楚什么是新方法,能解決什么老問題,我們才能評估創新機會的大小。
1、新方法是什么新方法其實就是SaaS模式。每個人對SaaS模式的本質有不同的解讀。比如,從商業模式的角度去看,SaaS的本質是訂閱制;從SaaS運營的角度去看,SaaS的本質是客戶成功,因為只有客戶獲得了成功,才會持續訂閱。但是我認為SaaS的本質是互聯網,所謂的訂閱制和客戶成功機制,都是建立在互聯網這一基礎上。利用高效、透明、極致的互聯網基因,SaaS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內部管理成本。比如,按使用付費的模式,在傳統軟件時代是很難實現的。因為你很難持續監控客戶到底使用了多少功能和賬戶數。SaaS廠商也無法對企業數據進行脫敏分析,因為所有業務數據都存儲在企業本地。而這些問題,在SaaS模式下就相對容易解決。再比如,傳統軟件在用戶體驗和移動化方面比較欠缺,從而增加了企業管理成本。而SaaS軟件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在用戶體驗和移動化方面做得更為出色,這就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管理成本。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傳統軟件時代特別強調的“用戶培訓合格才能上崗”,在SaaS時代已經很少被提及了。
2、老問題是什么從大的方向來說,企業的需求永遠都是如何持續創造收入和降低成本。從具體問題來說,傳統軟件時代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軟件部署成本高,包括購買和部署成本等,一次性付費的模式也加大了企業的采購風險
用戶體驗差,依賴行政命令強行推動,使用成本較高
聚焦于流程管控和效率提升,對收入沒有直接貢獻,因此更適合大中型企業
聚焦于企業內部流程,基本不涉及企業間高度協同
我們可以把以上幾個問題按存量機會和增量機會做一個分類。
所謂存量機會,主要針對“傳統軟件做了,但是做得不好的領域”,增量機會則針對“傳統軟件沒有涉及的領域”。一般來說,增量機會的價值遠遠大于存量機會的價值。
橫著走還是豎著走
我個人認為,目前的功能級SaaS,更多偏重于存量機會,即試圖把傳統軟件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得更好。兩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做大企業”和“做PaaS平臺”。為什么做大企業?因為功能級SaaS公司仍然偏重于解決內部管理問題,只是通過SaaS模式降低了部署成本和使用成本。但是,通過購買軟件提升管理水平,對小企業來說仍然是一件高成本低收益的事情。加上生命周期短,于是小企業成為一個無利可圖的市場。為什么做PaaS平臺呢?因為大企業的內部管理往往非常個性化,SaaS公司拋棄了傳統軟件二次開發的老路子,嘗試用所謂的PaaS平臺來滿足個性化需求。但是,如同之前所說,相對國外企業,中國企業對標準化功能接受度更低,國外成功的PaaS平臺,在國內成功的難度會進一步加大。當然,目前大部分的行業級SaaS,主要創業的領域同樣是存量機會。但是,由于深入行業、降低了產品難度,行業級SaaS在抓住增量機會方面,有著更大的潛力。首先,由于不追求跨行業的通用性,行業級SaaS產品僅需要相對簡單的PaaS平臺,就能解決企業個性化需求。從而能夠降低成本,甚至覆蓋到一部分相對優質的小微企業。第二,行業級SaaS公司更容易成為行業專家,除了提供工具,更有可能為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在未來10年存在巨大的機會。詳細分析大家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下一個10年,SaaS行業的機會與挑戰》。第三,行業級SaaS有機會貫穿整個產業鏈,匯集大量的產業數據。這為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AI技術改造產業提供了機會,有助于行業級SaaS公司創造新的價值、突破收入規模瓶頸。
總結
不管是橫著走還是豎著走,SaaS公司都有其機會和所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相對于功能級SaaS,由于可以抓住更多增量機會,行業級SaaS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我相信,未來在這一領域,會出現更多的創業公司乃至獨角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