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資者對“工業4.0”概念或許有點陌生,但隨著2014年10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時與德國總理默克爾發表了《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并提到希望在工業4.0方面和德國加強合作,這個詞語隨即響徹A股市場。
彼時的A股市場掀起了一股炒作工業4.0概念股之風,沈陽機床(000410,SZ)、藍英裝備(300293,SZ)等相關個股瞬間爆發,紛紛實現多個漲停。據了解,“工業4.0”實際上是信息化和實體工業的融合,通俗來講就是A股市場熱門的智能機器人概念和物聯網概念。
工業4.0開始全球推進
實際上,工業4.0并不是最近才出現的一個概念,早在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于2013年12月發布“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
外界普遍認為,“工業4.0”又可以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是相對于前三次工業革命而言。簡單來講,CPS就是互聯網技術運用于各行業,其核心就是通過應用信息通訊技術和利用互聯網,將虛擬系統信息與物理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完成各行各業的產業升級。
目前,雖然其他發達國家并沒有明確提出“工業4.0”計劃,但與之類似的各種變革在各國已悄然展開。美國方面,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美國相繼啟動《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實施“再工業化”。
回溯到2012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曾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車等入圍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毫無疑問,正面臨經濟結構轉型的中國,積極融入和布局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大勢所趨。2014年,三一集團連續與SAP公司、IBM簽署戰略合作便是奔著工業4.0而去的,希望帶動整個行業的智能化升級,帶動全球智能制造裝備企業協同發展,成為中國首個“工業4.0”示范區。
工業機器人市場廣闊
目前,我國的信息化技術發展集中在消費端,工業方面的智能信息化長期被忽視,這一領域潛在空間巨大。
最近,社會上開始流傳一句話“老板只想雇一雙手而不是一個人”,工業機器人正被推崇為“中國制造”對抗用工難、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實際上,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工成本迅速攀升以及對制造精度、安全度要求的提高,使得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據中銀國際研報顯示,2014年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繼續快速擴張,預計增速將超過30%。201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17.81萬臺,同比增長11.8%,而中國市場以3.66萬臺的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并以59%的同比增速成為增長最迅猛的市場。
展望2015年,影響行業發展的供應、需求和外部環境因素依舊向好,尤其是國產化進程的加速,將持續降低機器人的應用成本,擴大機器人在低端制造業中的應用,推動行業快速增長。
按照201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和制造業就業人數計算,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為每萬員工25臺,遠低于全球平均58臺/萬人的水平,與自動化程度較高的韓國、日本、德國等差距更大。
以機器人密度為參照標準,中銀國際對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進行估算,假設中國機器人的加速應用使其到2020年達到全球平均水平,2020年國內機器人本體市場需求規模近250億,本體+系統集成整個市場接近千億。2015年~2020年國內機器人需求量總計約60萬臺,年均10萬臺。
面對工業機器人的巨大市場,眾多A股上市公司也開始涉足該領域,盼望分得一杯羹。作為首批登陸創業板的企業,機器人(300024,SZ)是國內最早實現機器人產業化的企業,其具備領先的技術,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以及豐富的項目經驗等;2014年11月底,東方精工(002611,SZ)宣布,將以增資方式認購利迅達20%股權,此次投資符合公司由專用設備制造商轉型為智能包裝物流系統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