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服務領域有一個環節非常重要——云計算。正因為有了這些提供企業服務基礎設施的辛勤勞動者們,才使SaaS變成了可能,使中小企業使用SaaS軟件的門檻更低。
雖然說云計算已經成熟,但是在這個層面仍然有非常多的創新機會。在以太和北極光聯合舉辦的bit論壇上,幾位IaaS領域的資深大咖,同我們分享了他們的創業經歷和這個領域的一些干貨——
- 騰訊云 王智勇:中國企業級服務之路才剛開始
- 云杉網絡 亓亞烜:平臺的價值由交付的服務決定
- 微步在線 薛鋒:中美安全系統模式PK
- ALEIYE 江舟:企業云服務的未來有哪兩點趨勢?
注:本文內容來自以太+北極光bit論壇現場實錄,以太學堂獨家發布。轉載請注明出處。
我一直做企業服務這塊,我覺得中國企業級服務真的只是一個開始,未來半年有可能會有一個顛覆。
以騰訊為例,現在萬物互聯,我們用微信和QQ去連接硬盤,把視頻能力也開放出來,接下來的商業模式會是什么?云計算。云計算像一個插孔一樣,把商業IT插上紅利的插口以后,后面的福利是無窮無盡的。
還有,我們在做公有云安全的時候,勢必需要和很多伙伴合作。我們在面對很多問題的時候,與很多伙伴的合作可以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也能共同為這個市場帶來更大的收益。
所以,我覺得今天完全只是開始,未來被顛覆有很大可能性出現。不過安全確實是一個問題,而且永遠沒有終結點。
針對公有云的安全問題,我覺得第一步是把網站、一些常規的非關鍵的數據放上去,這些就算受沖擊了,也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第二步,可能做混合云成長的方式,再將一部分應用程序摞上來。未來三十年將是公有云呈現形式上不斷改變的階段。不過歸根結底,還是要順著客戶的需求和目前的場景,一步一步來做。
最后一點我還想強調一下我的一個觀點:
IT是企業服務的成本核心,包括企業IT發展的能力和發展水平。現階段,我們的東西沒有抓住客戶的需求,產品做的也不夠好。我相信我們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我看來這恰恰就是中國企業和中國SaaS服務最大的機會。
我從私有云的角度講一講。
我們最近跟中國最大的金融經銷商在做一個網絡銀行的項目,它涉及到中國人民的合規性的業務需求。也就是說雖然你的銀行業務要跑在一個云平臺上,但也必須要規范。最后怎么解決的呢?用的是多資源池混合云,就是把一個業務流分成很多個部分,每個部分分別用云的方式來實現,業務流中間進行安全管控,這些多資源池又做統一的云計算的架構部署。最后效果是什么?對于客戶來說,固定資產少了80%的投資,但對于我們來說,我們幫用戶省了錢,我們能不能賺到錢呢?
這里面說到跟大企業做銷售過程中的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你確實幫客戶創造了價值,但是如果只是幫他省錢而創造的價值,還遠不足夠。這個過程中要讓客戶看到第二個價值,因為他的網上銀行這個業務可以以云的方式交付給他的客戶,他一次可以給幾十家銀行提供這樣的服務,他的業務效率提升了,他對你就有了依賴。所以跟他們簽的合同是這樣的,一部分開發費用,2B的企業不能免費去做,這都是很大的項目。
第二個還有聯合運營分成的項目,你的業務做起來之后,我不問你要后面的服務費,因為那是傳統軟件銷售過程中的東西,但是我要整個業務里面的運作起來的提成的費用,也就是隨著你的云不斷擴大,每年應該給我交多少費用。所以,雖然初期費用很少,但只要幫客戶解決了合規性這一痛點問題,后期的開發報酬會很多,這是非常關鍵的。
我還有一個觀點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企業服務能做成什么樣,跟消費對象是有關系的。比如IaaS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做的特別大,比如騰訊云,是靠規模來取勝。有了規模之后,像微信這樣的應用都可以糅合進去;還有一種做的很精,就是深度地做這個行業,解決這個行業的問題。
但無論哪種方式,你的應用的復雜度和應用本身的價值決定了你平臺的服務價值。到底是開發測試還是生產系統,這個決定了云平臺本身的價值。因為IaaS并不是賣資源,是賣服務,所以,怎么能夠支撐好應用是很關鍵的。
而且,做這個服務肯定不是說一家企業,就能夠把某整個行業的IT服務做好,而是通過云來交付企業級的一項一項服務。通過云平臺把大數據分析的業務交付給用戶,讓用戶能夠用IaaS的產品去分析網絡流量特性。因為網絡流量是在整個云平臺上監管后看到的,這是非常巨大的數據。
有了云之后,有了虛擬化數據,產生了一系列復雜的東西,要分析就需要工具,有了這個工具之后,整個平臺的價值也會提升。除了大數據分析的東西,安全的廠商可以把安全產品代入到企業里面,同時還有數據庫,企業級的數據庫,比如說大型的分布式的數據庫,以及非常高性能的數據庫,都需要滿足用戶的需求。
所以,在企業服務里面,IaaS本身只是一個基礎的交付服務的平臺,關鍵看交付什么樣的服務,交付的服務越好就會越復雜,越關鍵。
說到云的安全,肯定避免不了要談到云上安全責任的劃分——
2B企業用戶、云計算的提供商,還有服務C端的用戶,這三層責任劃分。
我在微軟負責過安全,對中國和美國安全的模式也一直比較關注。大家應該注意到前一段時間阿里云發生的一個安全事件,事情發生之后,因為一些工程師在程序上的失誤,導致很多客戶的東西被刪除掉,這個事情當時影響很大。所以后來又人戲稱說,亞馬遜采用的安全模式是保安的模式,而阿里的模式是保姆的模式,就是我幫你做一些事情,但做的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失誤。
中美企業客戶對于IT技術設施,對于安全的意識是有差別的,但也并不是說中國的客戶不重視安全。中國用戶有安全的需求,但是如果單獨把這個安全系統放在那兒,倒也不一定會主動去用。所以,我覺得這兩個模式各有優劣,需因人而異。
其實,不管是云計算,還是其他企業服務,包括騰訊、阿里、亞馬遜,投了很多人力財力去做安全,目的無非是三點:
第一,不要被人黑了。第二,如果被人黑了,早一點發現并給予響應。第三,保證數據不要被偷走,就算被偷走了也不要讓別人看得懂。第三條是在前兩條失敗的情況下做的。
其實,現在大部分的資源和精力,都被投在第一件事情上,就是守住第一道防線,不要被搞定。但是不論是大公司或者政府,沒有一個沒有被人搞定的。所以,第二三道防線同樣很重要,尤其是發現的能力很重要。被攻擊后第一秒就發現,和一年之后發現,導致的后果差距是非常非常大的。
所以現在,企業服務安全這一板塊的機會還是蠻多的。
在傳統網絡里面,可以裝殺毒軟件,可以買防火墻。但現在是云時代,客戶不再去裝這些設備,這對于原來的傳統的廠商提出一些挑戰,同時也是新興的安全公司的機會。
第一個,去IOE。
這種現象是比較潮流的趨勢,國產的軟件因此會獲得比較大的商機。至于跟云合作,為企業提供增值服務,也是未來企業發展中必然的趨勢和軌跡。
雖說有商機,但是怎么樣讓用戶持續付費,或者增大付費的意愿?
我們是做數據的復雜平臺,平臺本身是跟業務是沒有直接關系的,在平臺之上我們會做多個業務應用出來,這個業務應用會免費給客戶去使用。當客戶越來越多的時候,對產品的依賴以及可靠性的信任,會導致他在將來這個平臺會越擴越大,我們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有提升。這塊我們會提升產品在企業內部的價值,在成本轉利潤之間提供很好的結點。
第二,關于企業內部基于云服務上層運用建設,也是未來一個趨勢。
大家在做數據分析或者企業內部一些安全分析的時候,實際上更多的數據源是離散的、分開的,安全事件以前確實有人做,但是他的信息是單一、是孤立的,是僅基于某一種數據、某一種平臺做出的分析。數據分析和安全分析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是一個宏觀的服務,所以,基于云服務上層運用建設,是企業數據逐步從不可見到可見的轉變。
企業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安全對于企業內部而言,并不再是我們常規理解的通過安全設備處理的安全事件。關于鼓掌定位、風險預警、健康體檢,還有合規審計在企業內部通通歸納為安全事件。上云不上云安全,事件都是存在的,只不過上云之后,管理和預防更加統一化,對安全發展有更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