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農業就是百姓的立身之本,可相比其他行業,農業龐大且傳統,互聯網介入改造的困難度更高,更復雜。從2013年至今,經歷了長達5年的探索期,目前的農業互聯網輪廓已現,初步形成了生鮮電商、農業供應鏈、農資電商、飛防植保、農技服務等賽道。
近日,互聯網農業服務平臺大豐收宣布獲數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投資方為華創資本。據創始合伙人譚澤鑫表示,此輪融資主要用于新區域的拓展、自營供應鏈的的打造以及行業上下游的業務延展。為此,i黑馬&數字觀察采訪了大豐收創始合伙人譚澤鑫,與他一起聊聊關于“互聯網+農業”的那些事兒。
(大豐收創始合伙人譚澤鑫)
整個農業產業大致可分成三個行業分支:種植、養殖、水產,而種植按照生產環節又可以分為“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產前包括土地與生產種植相關的投入品,如一些生產資料種子、肥料、農藥、農機、農膜等。產中指農民種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后所需的服務,包括農事服務、農技服務、農業金融等。產后指農產品的上行與貿易,諸如農產品加工、農產品B2B、生鮮電商等。
大豐收成立于2014年,是國內的一家第三方農資電商平臺,業務平臺包括提供作物農資全程解決方案的大豐收農資商城、聚焦產中植保服務的大豐收植保、作物病蟲害診斷工具識農,以及產后農產品上行的豐誠上品等。
簡言之,大豐收是借助互聯網技術以種植領域為根基,圍繞農資及服務打造的一個一站式的農業服務平臺。
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目前用互聯網方式做農業、農資供應鏈的企業很少,這個賽道的創業確實存在著不小的門檻。”
從農業行業現狀來看,一方面,農業離生活很遠,用戶、產品都極為特殊。不了解農業特性的情況下,只用純互聯網的方式很難打通。一方面,農業種植區域遍布全國,每個區域的情況都不一樣,獲取流量的方法需要時常變化,這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從互聯網的發展來看,盡管2014年生鮮電商領域迎來發展熱潮,拉開了農業+移動互聯網的序幕,但是,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農業領域中生鮮電商起步早,真正的移動互聯網下沉到農村的時間較晚,在此之前農業互聯網一直處在摸索階段。”
高昂的物流成本和互聯網流量成本為傳統的供應鏈巨頭設置了多重障礙,傳統供應鏈中的資源、貨品都很難與農村實現無縫對接,更無法提供資源上的幫助。
另外,傳統農資購買渠道一向“臃腫”。首先傳統農資銷售中廠家產能過剩,但渠道緊張,且經銷商的代理品牌有限,流通層級多。
譚澤鑫表示:“傳統渠道中從最上游的農資企業到縣經銷商,再到村鎮零售商,整個供應鏈的鏈條很長,而產業鏈條長意味著農資要從縣里運到鎮上,再從鎮上運到村里,這就導致物流成本飆升,同時還帶來了部分的裝卸成本?!?/p>
其次,傳統農民買肥料農藥以賒銷為主要方式,一方面導致渠道商賒銷嚴重、價格和產品信息不透明,帶來了不小的金融成本,另一方面導致了農民購買農資的成本較高。最后,整個農業壓貨現象嚴重,倉儲成本和物流成本是一大難題。“
轉機來自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隨著4G資費的逐年降低以及智能機的普及,流量下沉到農村一步步成為了現實。而且農民群體自身正趨向年輕化,主力軍從60后過渡到70后,有一部分的80后,90后,這無限降低了農業+互聯網的推廣難度。”
政策層面上,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推進重要農產品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加強國家數字農業農村系統建設。譚澤鑫表示:“毫無疑問數字鄉村戰略對農業互聯網行業來來說是一次重大利好,也是對近5年來互聯網下沉農村成效的效果肯定。政策的背后,代表著整個“三農”工作即將全面觸網,農業互聯網將進入一個新的行業周期?!?/p>
同時,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農資其實是一個高頻且是高客單的行業,高頻決定了農戶對平臺的強粘性,而高客單則決定了農資流通不再是一個單純的消費品市場,而是一個與產業密切相關的大宗消費市場?!?/p>
農資發展前景無限的大背景下,尋求高份額、高客單價的商業機會成為了企業和商家的共同訴求,作為占據2萬億中國市場且品類及其豐富的農資就這樣迎來了春天,一時成為多方追逐的“對象”。
2016年以“農業+服務”為目標的SaaS服務逐步興起,涉及到了金融、大數據、物聯網等多個領域。到了2017年,一線投資機構開始重點挖掘各個垂直領域中的標桿企業,推動生鮮電商、農業供應鏈、農資電商等細分賽道的形成。
其實,這個局面的形成過程相當漫長,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最開始有兩撥人關注這個賽道,一撥是農資生產企業、廠家、傳統渠道商。另外一撥是互聯網人。不過,沒人想好怎么做,到底如何才能把生產資料和互聯網相結合?!?/p>
2014年與2015年,以農業、化肥企業為首的大型企業開始開設電商平臺,全國大概形成了近200家的農資電商平臺。但是,農資企業依舊以賣自己產品為主,并沒有推動整個產業鏈的變革。
不過,這段時間也帶來了一些利好,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這段時間主要是用戶教育期,讓農民第一次知道互聯網是什么,知道電商是什么,幫助農民從一個與互聯網完全隔絕的狀態平穩過渡到一個可接受狀態?!?/p>
2017年左右“互聯網+農業”進入了飛防植保的快速發展期,譚澤鑫表示,隨著農村有效勞動力的減少,尤其是農忙時候,噴藥工人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加上人工噴藥無論在效率或安全性方面都存在隱患,無人機飛防植保迎來了行業的巨大機會。
與農資產業的發展歷程并行,大豐收在確定業務模式前也經歷了多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農資產品切入,通過電商的方式,縮短了農戶們的購買渠道,,“我們的平臺上產品價格和傳統渠道比,還是有不小的優勢的,不過那個時候移動互聯網在農村仍不普及,在營銷方面還是以傳統方式為主,如刷墻和會議營銷“譚澤鑫說道。
然后逐步從產品切入過渡到作物解決方案切入,推出了各作物的產品套餐,包括肥料、農藥、線上+線下的植保服務等。隨著農民觸網可能性增加,這一時期大豐收業開始嘗試轉變營銷方式,逐步從傳統的電視廣告、紙媒、會銷,廣告過渡到以互聯網為主的營銷模式。
此外,“農民對農業服務商的要求不只局限于產品,還包括很多其他的服務,而且農資和產中的農技服務、農事服務,以及產后的賣農產品無法分離開。”在這種情況下,大豐收開始從產業鏈上游向下延伸,逐步延伸到中游、下游。譚澤鑫告訴i黑馬&數字觀察:“這一時期我們驚喜地發現農民是愛學習的,愿意為內容而付費,從而我們在2017年也孵化了國內首家農業知識付費平臺——天天學農。”
目前大豐收已經形成了產前農資供應、產中植保服務、產后農產品對接的一條龍服務。
在產業鏈上游開展基地管家服務,通過田間試驗示范工作,篩選出產品,組合這些產品形成大豐收的套餐,為客戶提供農資解決方案。在產業鏈中游,大豐收推進相關農化服務,為農民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測土、診斷病蟲害等。
產業鏈下游,通過“豐誠上品”對接商超和農民,實現產銷對接。豐收連接供需雙方,從供應商的選擇上,大豐收有自己的一套標準,譚澤鑫表示:“首先需要保證效果,將風險降低到零。其次要看好互聯網渠道,能夠給予一些政策支持,實現雙方的合作共贏?!?/p>
在需求方,大豐收會將高端市場的標準反饋到種植基地,倒逼基地向標準化種植和農產品銷售基地升級,然后通過“豐誠上品”的渠道將農產品銷售出去。
“先幫農民解決成本降低的問題,然后幫助農民慢慢提升產能效率,最后再幫助他賣個好價錢,提高收入。這就呼應了農民就關心這三件事兒,投入少,效率高,好價錢,對應了產前、產中、產后。”譚澤鑫說道。
智慧農業是農業發展路上的必然趨勢,譚澤鑫認為農業其實是特別有科技含量的行業,目前智慧農業局限于物聯網,而農業互聯網普及到農民的少之又少。
“我理解的智慧農業反而是細節的東西,比如農民每年噴藥100多次,每次怎么噴的,什么時間噴的,噴了多少量,噴了什么藥,通過持續的數字化記錄來逐步改變農民的種植習慣?!?/p>
據譚澤鑫所言,基于大豐收的平臺特性,目前已經匯聚了農業領域的多種數據,包括作物類型,土地面積、采購產品、采購金額,甚至包括農產品銷售和收入的數據。
“我們未來最大的野心是要真正做一個數據的開放系統,通過后臺數據來把用戶已發生的行為可視化,然后推出相關的服務和產品。此外,目前農業科技中諸如農業智能裝備等都處在一個空白區,這也將成為大豐收未來努力發展的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