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B2B的發展史,有兩句話特別適合:新時代的農民,首先要是一個商人,這句話套在中國農業電商身上恰如其分;另一句,限制就是給予。這是唯物論和唯心論的一個共同論點。今天,這個法則同樣有效。
中國農業電商發展至今,農產品電商存在著巨大的需求缺口以及廣闊的市場空間,卻依然受困于種植、生產、供應鏈管理等流程的復雜性,糾結于農產品難于標準化的局限性,躑躅于以產品打市場還是以營銷漲銷量的不確定性……對此很多人認為農業電商的發展瓶頸是通道不夠、營銷不夠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實際上這只是表面矛盾,多年來交易環境中產生的信息不透明、市場秩序混亂以及誠信度差的問題才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縱觀當下主流的農業電商,一面是平臺方面不斷進行產品化、標準化、規模化的調整,另一面則是交易雙方的不透明造成的信息混亂乃至欺詐行為屢現,面對農業電商發展過程中的“紅與黑”,當我們希望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或重新定義一個廣闊的傳統行業時,就要先用誠信打破不透明的墻,這才是當下農業B2B風口上真正所需要的。
農商之爭,思維之變
今天,中國電商平臺從拿來主義到博采眾長再到陷入瓶頸,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電商作為一種新興事物,在改變著傳統產業發展模式的同時,也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信任危機”,這種情況也不可避免的出現在農業B2B身上。
實際上,這一切的根源,在于農與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博弈。目前國內大多數農業B2B平臺服務的對象都是以渠道商家為主,逐利是他們的第一要義,而從交易產品屬性而言,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仍局限在產品思維定勢上。概括來說,一方瞄準的是渠道所帶來的疊加收益,一方關注的則是產品本身的市場價格,二者的出發點不同,也讓農業電商交易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風險和不穩定性。
有人說,互聯網是扁平化思維,農產品交易根本不需要中間環節。從實際操作來看,正是中間的交易鏈環節左右著交易雙方的選擇,因為這種新型的交易形式正在改進著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而作為兼顧雙方利益的電商平臺,則更需要推出完善而系統的保障體系從而建立更多信任聯系。
砍斷真相鐐銬
無論什么B2B,其本質是人與人的生意。即便是農業B2B,也是市場選擇的最終產物,一個業態,如果不能把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鏈接起來,這個業態注定走不長遠,這不是互聯網思維能救贖的。道理大家都懂,可真正能夠舉起“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卻十分罕有。對于這種現象不可否認的是,很多電商平臺對于用戶和流量的過分依賴,生怕得罪了金主砸了自己的飯碗。
當雪中送炭變成了飲鴆止渴,農業電商平臺又將何去何從?所幸的是,惠農網這次選擇了一條行勝于言的路數,通過建立誠信保障體系,從在線交易、買家保障、風控和信用評價四個方面解決農產品交易欺詐行為,切實保障買家和賣家雙方利益,實現交易過程公平、公正。
一方面是買賣雙方直接在線的線上交易體系,另一方面是統一標準下的買賣雙方信用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圍繞著這一交易閉環,惠農網引入了買家保障和風控兩大體系:通過招募誠信賣家,同時向他們收取一定金額的保證金,保證金用以賠付買家因賣家延時發貨或者貨不對板等情況而造成的損失。這就是買家保障體系里的保證金制度,同時在風控體系上加入更多“人”的因素,惠農網工作人員會提取各個環節的數據,例如用戶登錄、注冊、找回密碼等用戶行為,來判斷用戶所做的交易、支付等行為的風險狀況。
如果單純商業的眼光來看,相比于電商其他平臺“沉默的大多數”,惠農網的這種行為甚至帶有一些行業“叛逆”的味道,畢竟嚴格的監管極有可能在短期內帶來一定的交易損失,但從發布誠信體系到今天,惠農網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逐步改變著更多人的觀念,也迎來了業內一致好評。
誠信“軟”實力
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代表作《基地》中,在未來,銀河的通用貨幣是信用點。而在當下的中國農業電商平臺,惠農正在試圖做這樣一件事:讓信用轉變為商機。在互聯網時代,跟不見面的陌生人做生意時,信用則是含金量更高的一張通行證。
電商作為一種新的經濟關系形態發展到今天,關于信用的價值也在不斷改變著現行經濟運行的框架和范式,推動著社會經濟活動躍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發展階段和層次。惠農網的初心,實際上就是打破了過去僅以“交換關系”來認識市場作用的觀念,通過解決交易中的信任危機,來為整個行業贏來新的轉機。在未來,其也將圍繞用戶行為及其產生的真實貿易等信息進行不斷梳理和沉淀,以自身平臺的口碑和體量逐步降低交易過程中的信任成本。
可以預見的是,惠農網打造的誠信體系產生了商業價值并且成功變現——當信用可以直接轉化為商機,市場活動也將由信用值和信用流的結構和規模所決定。在未來經濟運行中,對于“信用值”和“信用流”的管理和調控將有可能成為新的市場增量空間。簡單地說,就是電商讓信用動了起來,信用讓電商內在功能發揮了出來。這也是踐行“互聯網+”概念的生動——如果說傳統商業是靠制造信息壁壘來賺取差價,那電商平臺則更強調展示真實的一切來贏得更多信任。
真正的互聯網思維,就是生發于商業社會的普適價值,而誠信則是是一塊試金石,它驗證著誰在真正踐行商業倫理。惠農網的誠信體系也許只是一個開始,整個體系的建設就像滾雪球,其要做的只是在早期先將雪球推起來然后不斷豐滿。隨著誠信的價值愈加彰顯,平臺也會從底層架構生長出了更加科學透明的的農業B2B生態系統,并向各個垂直領域開放蔓延。而那時候的惠農網也將從從基因到形態發生更多轉變,成為更具號召力和凝聚力的價值共同體。
總之,中國農業B2B發展到今天,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正視自己的發展之路,紛紛尋求探索更長遠健康的發展模式。在這些公司中,惠農網算是領先者,其創始人姜仕在好幾年前便公開表示,“做農村電商,一定要有農業情懷,另外一定要意志堅定,穩扎穩打,不能急功近利。”這一次,誠信保障體系的推出,其實也是惠農網對農村電商平臺長遠發展之路的探索,即通過誠信體系建設,用商業的方法向更多人證明誠信的價值所在,而其本身也成為這個體系的受益者。如果說電商平臺過去的發展依靠的是人口紅利,那么接下來中國可以依靠的不是貨品與貨品之間的差價,而是人與人之間的互信。誠信是未來商業體系中最大的未開發財富。
農業關乎著整個國計民生,一昧強調利益,過分逐利,既不符合發展現實,事業也干不長久。如今干農業必須有點“奉獻”的情懷,惠農網的“偏執”和“死磕”精神值得行業學習。為正確而艱難的事業奉獻,是一種別樣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吧。畢竟我們都深知,要想走得更遠,必須走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