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淘寶沒有“星鉆冠”的賣家信用體系,假設我們看不到店家累計銷售數據和評價,我們還能放心買東西嗎?這么多年來,外貿領域的跨境電商就一直是這樣“瞎子摸象”式的交易模式,沒有支付寶,更沒有信用評價體系。
日前,阿里巴巴全球跨境平臺alibaba.com正式宣布推出信用保障計劃,為中國中小賣家率先建立類似于淘寶星鉆冠的信用體系,同時針對海外賣家推出“你敢用我敢賠”的保障體系,業界認為,阿里巴巴的信用保障體系一舉打破了多年來一直制約外貿電商的發展的瓶頸——解決了誠信問題。
阿里巴巴的信用保障計劃已低調試運行一段時間,平臺上的中小企業賣家需要向阿里巴巴提供資質證明(無欺詐無知識產權侵權等),通過審核后,企業信息欄前亮個小燈,就意味著這個賣家參加了信用保障計劃,換言之,阿里巴巴為其背書。
而信保體系也跟淘寶的星鉆冠一樣,可以累計擔保金額,出口數據越大,阿里巴巴為賣家提供的擔保金額就越大,賣家信用額度越高,誠信等級越高。
而這套信用保障體系背后的大數據,就是企業的真實出口數據。數據獲取的方式,來自阿里巴巴一達通平臺。
事實上,阿里巴巴布局一達通已經有一段時間,從去年5月推出的每出口一美元補貼三分錢人民幣的“補貼策略”,到7月推出的出口一美元可貸款一元人民幣的“貸款策略”,阿里巴巴一達通提供的外貿綜合服務,一直意在獲取外貿出口的交易大數據。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B2B事業群總裁吳敏芝曾介紹,跨境電商平臺通過支付來實現在線交易還有難度,但是已經可以通過服務(一達通為外貿企業提供通關退稅等系列出口服務)來獲取數據,實現在線交易。有了真實的交易數據,才有實現信用體系的可能。
吳敏芝認為,信用體系以及支付寶的擔保交易,對淘寶這樣的2C平臺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之前B2B的跨境電商正是受沒有信用體系的限制,才發展緩慢,信用保障體系的產生,將對B2B的跨境電商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而事實上,客戶的反應也印證了這個判斷。阿里巴巴外貿綜合事業部總經理信用保障產品負責人魏強介紹,目前在阿里巴巴平臺上的中國中小賣家約10萬家,已經有8萬多家申請加入信用保障體系,雖然已近年尾,但這個數據仍然還在不斷攀升中。
“雖然之前的補貼和貸款政策也是很大的利好,但對我們來說,信用保障體系的誕生,真正動了奶酪。”阿里巴巴信用保障體系的客戶,河北廊坊市銳隆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曉辰這么形容。
今年1月初劉曉辰的公司開始使用信保服務,“我們業務員就給客戶發些郵件介紹了一下阿里巴巴信保體系,我們被阿里巴巴信保授信額度截圖,以及萬一發生問題會怎么處理等。第二天早上,就有美國客戶立即下單!”劉曉辰的公司是制造金屬玻璃家具的,“一般來說,客戶如果要求寄樣品,下單最快一個月,不寄樣品最快也是兩周下單。”
對劉曉辰這樣的企業來說,有了信用保障,就等于是有了阿里的承諾,海外的客戶打消了很多顧慮,訂單更多,下單更快,并且開始出現了虹吸現象,更多的大客戶被吸引到阿里巴巴的平臺上來,對整個中國制造以及出口都將帶來改變。
現在,曬信用額度已經成了跨境電商圈的一種新潮流,“曬信用就是曬財富”,劉曉辰說,他們上周的授信額度是三萬四千美元,這周已經累積到了四萬兩千美元,而跟他經營規模類似的企業,因為早期在一達通積累了大量數據,授信額度是24萬。“就像你去淘寶買東西,一樣的商品你肯定傾向于選擇銷量高的皇冠賣家,而不是銷量少的新賣家,所以我們要盡早把數據積累起來,信用額度越高生意也會越來越多”!